學習目標
連通管原理
活動過程
孩子們開心的用自己做的實驗器具開始實驗囉。
首先,請孩子們將寶特瓶的底部切除,接著,在水桶裡裝七分滿的水,再滴入自己喜歡的水彩顏料(可用食用色素代替),以方便觀察。
將血清塞套入寶特瓶的瓶口,在保特瓶內裝入適量的水,孩子們一手拿著寶特瓶、一手拿著水管,觀察兩邊的水位的狀況。
Terry說,不管寶特瓶裡的水是多是少,水管裡的水位都會和寶特瓶裡的水位一樣。
Cliff說,只要水管比寶特瓶口低,水就會流出來。
孩子們試著將水管的另一端穿入另一個血清塞,再套入另一個寶特瓶中。有了上星期的經驗,孩子們這次穿水管的動作迅速很多,也十分順利。
Terry迫不及待地將水瓶內裝滿水,專心的研究兩水瓶內水的變化。Terry知道若兩水瓶的底部都切除,水瓶內的水最後的高度都一樣,所以他決定其中一個水瓶的底部不要切除,他想要觀察水瓶裡的水究竟會發生什麼情況。
以切平底部的水瓶為A;未切除底部的水瓶為B,Terry發現,裝滿水的B水瓶若在上面,水瓶內的空氣會將水往下壓,水就會往下流向A瓶,在壓縮的過程中,B水瓶就會慢慢變扁。如果兩瓶互換位置,A瓶的水流入B瓶後,B瓶的瓶身就會慢慢再變回原樣,Terry因為這個發現,玩得不亦樂乎。
Terry想試一試,連通管原理是否也適用在A、B兩水瓶,結果如圖示,雖然兩水瓶的條件不太一樣,但是連通管原理仍適用,兩水瓶內的水位也是一樣高。
Cliff利用兩個切除底部的水瓶做實驗,但兩者瓶身不一樣,一個瓶身明顯有S曲線,另一個則為普通的寶特瓶。Cliff發現,雖然兩個水瓶不一樣,但是不管水是多是少,兩水瓶內的水位高度最後都一樣。
Terry很專心的在他的實驗上面,於是又嘗試了不同玩法,這一次要試試看,B瓶裡的水有沒有辦法全部流入A瓶中,B瓶究竟會被壓縮到哪種程度呢,Terry十分好奇。
利用連通管原理,孩子們可以找一找,家中的生活用品,高低是否一樣,位置是否水平。
註:水在水管內或底部相通的容器內流動,當水靜止時,水面保持相同高度的特性,稱為『連通管原理』。
留言列表